保时捷为何销量暴跌 中国新势力冲击显现!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仅交付了9,471辆新车,同比暴跌42%。这一数据刷新了自2022年以来的跌幅纪录,使中国市场从曾经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跌至北美、欧洲之后,甚至面临被新兴市场超越的风险。曾经需要加价才能提车的保时捷突然被中国富豪“抛弃”,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早有迹象。2024年,其销量已下滑28%,成为全球唯一负增长的市场。今年前两个月,销量继续断崖式下跌41%,主力车型卡宴销量腰斩,Macan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保时捷在全球其他地区的销量仅微跌3%,北美市场反而逆势增长37%。这种反差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过去,保时捷凭借机械性能和品牌溢价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几无敌手。然而,如今这条护城河正被中国新势力以智能化和性价比的组合拳击溃。理想、问界等品牌在SUV领域直接冲击卡宴的地位,而小米SU7 Ultra以50万元的价格提供1548马力的性能,被网友戏称为“保时捷杀手”。一位汽车博主指出,保时捷现在只剩品牌护城河,但水位正在快速下降。
更致命的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显得步履蹒跚。纯电轿跑Taycan即便降价超10万元,销量仍只有2023年同期的八分之一。相比之下,中国新势力不仅将激光雷达、城市NOA等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30万元车型,还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体验重构了豪华定义。这使得保时捷的“机械素质优势”在消费者眼中成了“看不见的情绪价值”。
面对危机,保时捷的选择耐人寻味。一方面,它宣布裁员3900人并缩减中国经销商网络至100家;另一方面,却坚持“质大于量”策略,拒绝以价换量。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强调:“销量不是目标,价值优先。”这种高冷姿态在中国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2024年,保时捷经销商曾因亏本卖车集体抗议,最终靠厂商补贴平息矛盾。如今,当小米SU7以“保时捷平替”的姿态杀入战场,保时捷的“不降价”誓言还能撑多久?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战略路线的分裂。保时捷一边放缓电动化步伐,宣布“2030年仍可买燃油车”,另一边又试图通过大众集团引入小鹏的智能化技术。这种既要守住燃油车利润,又想蹭上智能化红利的“骑墙策略”,反而让其在转型中失了先机。
关于保时捷是否应该降价换市场,存在不同观点。支持者认为,中国车市已进入“刺刀见红”阶段,保时捷若坚持不降价,市场份额只会被新势力蚕食殆尽。反对者则担心,降价会摧毁品牌溢价,一旦贴上“打折”标签,保时捷将永远失去超豪华定位。还有人建议推出中国特供版车型,在保留高端线的同时,用差异化产品争夺中端市场。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贝多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gmc.com/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