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伟从2018年2月开始记录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至今已拍下2840个通勤阅读瞬间。2023年起,她开始以“季度书单”形式推荐出现在北京地铁上的“读者精选”。她从未与偶遇的读书人交谈,即使遇到过一个女孩超过100次。她认为保持距离和想象是她享受这种记录的方式。
到今年2月,她已经拍摄了整整七年。年复一年,公司门口的海棠花开了又谢,上下班路上的街景也随城市更新而变化。她仍然不断遇见地铁上的读书人,但他们手中的书籍类型似乎没有太多新意。过去一年,“北京地铁季度书单(2024)”如期推出四期,但每期推荐的书目从15种减少到了10种。她感到自己进入了一段倦怠期,见到的多是经典、畅销或小众书籍。这一年,“北京地铁书单”豆列上的书从去年的1270种增加到今年的1350种,只比去年多了80种。相册中的照片数量也增加了最少的一年。
这一年,她自己读书也变少了,从一个相对活跃的豆瓣用户变成了每天打开小红书的新内容平台网友。她思考着现代性问题如何影响个体的存在,脚步的“快”与心灵的“慢”如何平衡。她隐约觉得这一次不同于以往,人工智能正在接管人们的生活,书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选项之一,其替代性选择越来越多。当“庄重”的阅读在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轻”,书要如何维护它自己?
她转换了工作角色,作为出版从业者需要到各地出差,因此得以窥见各地的地铁读书人和各类书店。她发现新媒体、定制款和周边产品成为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被迫走到前台,开设个人新媒体账号,不断曝光一本书的诞生过程,以让书尽可能被看见。每年新出版的书那么多,短视频、游戏、影视不可计数,单纯做书的书被带上地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即便业界如此努力,她仍会忍不住想,作为价值筛选结果的书,真的已经足够丰富了吗?好书的获取是否便捷?图书电商“折扣战”和新媒体推流究竟会造就还是伤害阅读?未来书还有哪些可能性?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不读书行不行?这些问题让她从阅读爱好者的角度转向了对变化的忧虑。她希望能在上下班路上继续保有随时在字里行间与现实世界间切换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许会越来越稀有。
以下是她从过去一年的记录中选出的100个瞬间,这些照片按照拍摄时间顺序呈现,展示了地铁阅读的四季影像。其中包括金庸诞辰100周年的相关书籍、网红教师钱婧的作品《我有自己的宇宙》、中华书局的《岁时广记》点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网格本《安娜·卡列尼娜》等。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一个独特的阅读瞬间,反映了不同读者的兴趣和选择。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贝多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gmc.com/4355.html